非本科轉職前端心路歷程(5年回顧)-[下集]: 外商精華 & 找到自我優勢
接續上一集(中集)的分享,接下來要分享現今工作狀況以及找到自我優勢。
有些朋友詢問為何下集還沒出來?最主要原因是因為on board目前的公司頗忙,然後遇到年底,各種活動所以就拖到了現在,也體會到有時候有靈感時要趕緊一股做起寫完會更有效率,不過也因為在目前公司待了半年左右,也有更多東西跟大家分享。
這集主要分為幾個部分介紹:
I. 外商經驗談:待了幾間外商公司的體會
II. 工作選擇: 如何選擇自己適合的團隊,並且持續成長
III. 自我優勢探索:找到自己的優勢,並在團隊中提供價值
一、外商經驗談:
<關於外商>
在台灣,普遍大家對於外商的定義有幾個
- 國際或跨國企業:外商公司通常是指在台灣設有辦公室或分支機構,但其母公司或總部設立在台灣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的企業。這些公司可能是跨國企業或國際知名品牌,如Google、Microsoft、Amazon等。
- 外資控股:外商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海外,意味著至少有一部分甚至全部的股份由外國人持有。
- 國際工作環境:在外商公司工作通常意味著員工將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工作,這可能涉及使用英文(或公司母語)作為工作語言,以及適應國際商業慣例和文化。
- 較高的薪資和福利標準:一般認為,外商公司提供的薪資和福利待遇較高。這可能包括更具競爭力的薪水、全面的健康保險計畫、退休福利計畫以及靈活的工作安排等。
- 職業發展和國際暴露機會:外商公司往往提供較多的職業成長和發展機會,包括在全球範圍內的培訓、交流和晉升機會,讓員工有機會接觸國際市場和業務。
對於普遍員工而言,重要的就是薪資以及國際成長機會還有對於未來職涯發展,因為如果公司有名氣,那麼就會是一個好的credit(聲望、認可),自然而然就能夠吸引到獵頭甚至是Technical Recruiter的主動聯繫。
以我自己的經驗,自從進到美樂家之後,後續有滿多的獵頭、HR都是外商相關的職缺來聯繫。分析後其實並不難懂,因為普遍外商的工作文化,基本上都需要有與國際團隊合作的經驗,以及良好的溝通、獨立作業能力。因此人資直接去找有這些經驗的人自然可以更有效率。
同理,如果是系統廠相關經驗,那自然去找系統廠經驗的人才,有博弈背景的人選也比較容易接受博弈的Offer,對於HR溝通成本也可以降低。
滿多人會詬病的點是許多外商其實已經都被台商化了,無論是薪資或是福利等等的,這點我不否認,這就看每個人的選擇還有是否保有部分吸引人的外商條件了。
<外商的迷思>
許多人會有外商的迷思,包含一開始在我還沒加入外商之前。
以下8個點讓大家選擇,如果是你覺得外商應該有的就在數字旁邊打個勾,下好離手,下面公佈我的經驗談:
- 薪資較優渥 (Juicy Salary)
- 可以遠端 (Remote Work)
- 很多活動、團建(Team Build)
- 假很多(Many PTO)
- 零食、點心任你吃(Unlimited access to a variety of snacks and drinks)
- 外語溝通 (English Communication)
- 工作生活平衡 (Worklife Balance)
- 步調很快 (Quick Pace)
- 薪資較優渥 (Juicy Salary)
基本上依照我的觀察薪資通常會比一般本土企業多個5% — 15%,所以整體來說是更優渥沒錯。 - 可以遠端 (Remote Work)
這個很看公司,雖然會有機會可以Remote,但是完全Remote至今除了疫情那段期間,其他時間基本上頂多Hybrid不然因為溝通考量,都還是要求員工進公司 - 很多活動、團建(Team Build)
通常會有一些團建活動,愈偏新創或是團隊剛成立的時候會有愈多團建的活動。 - 假很多(Many PTO)
通常假會比較多,在美樂家除了一般的勞基法外每年還有額外10天企業假。根據我面試的經驗,港商的假通常是最多的,當然還有那種更暴力的,有無限PTO,只要主管同意你都可以請假的那種。記得之前面試某N開頭的公司,人資說他剛放完一個月的假回來。 - 零食、點心任你吃(Unlimited access to a variety of snacks and drinks)
偏新創的公司比較多這種文化,咖啡機跟一般茶包那些算是基本(多數公司都有),像在Zerologix都會有零食、飲料等,在Viewsonic是有販賣機,每項都10元,連原價要50元的滿漢全席泡麵也只要10元。
<照片> - 外語溝通 (English Communication)
通常進到外商,外語溝通是必須的,雖然大部分還是用中文,不過文件、回應、訊息之類的通常都是用英文的,有時候也會有外國同事。 - 工作生活平衡 (Worklife Balance)
基本上是,外商的一個特點就是每個人都會分到一些待辦事項,且多數人都可以取代彼此的工作,不會因為某個人離職了,整個Team就陷入困難,有一個理論叫公車指數,外商的公車指數通常是高的。 - 步調很快 (Quick Pace)
多數的外商步調都是快的,但少數很慢,例如美樂家。這部分跟產業有很大的關係,如果公司賺錢的東西是軟體、系統、平台,基本上產品迭代的速度相對就會很快。
二、工作選擇
每個人的工作選擇有許多不同的考量,整理一些如下
- 技能樹及產品:軟體工程師往往對使用特定技能樹(如程式語言、框架、工具等)工作有偏好。前端來說就是3大框架選一個,還有做的東西是否有趣?屬於B2B 或是B2C 等都會影響。
- 公司文化和團隊氛圍:一個支持性強、開放溝通的工作環境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滿意度。許多工程師也會尋找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被重視的公司。
- 職業發展機會:職業成長和晉升的機會是許多軟體工程師考慮的重要因素。他們可能會傾向於選擇提供學習資源、技術培訓和職位晉升途徑的公司。
-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:工作靈活性(如遠程工作、彈性工作時間)和足夠的休假時間對於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,這也是許多軟體工程師重視的因素。
- 薪酬和福利:具有競爭力的薪酬、健康保險、退休福利計劃等福利項目是吸引軟體工程師的重要條件。
- 公司穩定性和產品市場:領得多還是領得久?有些公司很有成長潛力,但是可能撐不過幾年,公司是否財務狀況健康、準時發薪水等都是考量因素。
- 創新和技術挑戰:從事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項目可以提供職業滿足感。許多工程師尋求的是能夠推動技術進步和解決複雜問題的機會。
- 地理位置及能否遠端:公司的地理位置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,特別是對於那些重視通勤時間或有特定地區居住需求的工程師,如果可以有遠端對於工程師來說都是很大的一個誘因。
- 公司的使命和價值觀:與公司的使命和價值觀相匹配可以增加工作的意義感。一些工程師可能會尋找其個人信念與公司目標一致的工作。
對於剛轉職新人
以上9點,我自己覺得對於剛轉職的新人來說,2. 團隊氛圍跟 3.職涯發展機會是最重要的。一開始磨練技術跟有人給回饋是最重要的,能夠在短時間進步最多的就是有Mentor給Feedback。雖然薪資也是一部分考量,一開始如果能長時間投入,並且養成好習慣,對於未來的薪資就是漲幅就會非常可觀。
對於有一點經驗的工程師(3年左右經驗)
1. 2. 3. 7. 就會考慮進去,再慢慢加個5. 薪資,當從一個Junior到Middle Level後,基本上多數的需求都做得出來了,這時候就要往專精的路。我以前的路徑是前三年求廣度,後面求深度。一開始任何技術跟框架都碰過一遍,後續篩選出我喜歡的。所以React, Angular, Vue都碰過了一遍,也刻出一點東西。因為有些技術前期沒玩到,後面可能玩到的機率就變低了。
不過如果自己已經很確定要走哪個方向,能夠更早專精是更好的。
不過對於工作的選擇,我覺得以終為始,端看自己那個階段最需要什麼而決定。如果未來要創業,可以選新創團隊,學習創業技巧。如果未來要往管理相關的,那人多的公司或許比較有機會發揮。
長期而言,要從發散到收斂,這過程是必備的,因為愈來愈知道自己要往哪個方向。像我自己寫的Side Project — LangIsland 是跟教育、社群有相關的,到後續的Side Job — Alphacamp 當助教,都跟教育有相關。還有現在的ViewSonic 也有跟教育有關。
當有足夠的經驗,逐漸會收斂到自己有興趣的項目與方向!與更多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人交流,也能會有更多不一樣的啟發,我也是因為經營LangIsland,能夠有機會跟更多厲害的人交流,不然平常生活圈其實就那樣。
三、自我優勢探索
以前剛出社會對於自己適合什麼其實相對懞懂,所以一直在探索自己適合什麼。後來發現如果能夠找到自己的優勢,以及擅長的部分,其實相對起來會省力很多。
同樣是當工程師,每個人的開發速度以及debug能力一定都會不同,因此需要彼此協調,發揮每個人的特質。像我現在公司的團隊,就有幾位很Senior的同事開發速度非常快,且精準。然後還有兩位同事有出書。
如果硬要比寫Code,我自然比不過這些大神同事,如果整天都想著要贏過這些同事那勢必會心力交瘁。因此思考自己在團隊中的獨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。舉例來說,我有別人沒有的,例如我的Side Project LangIsland 有上百位用戶,然後先前有業務經驗,因此在溝通上會想到不同層面的部分,還有英文溝通能力、會想到他人等。
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優勢,慢慢探索是一個,直接測驗也是一個方法。我個人滿推薦Roger Hamilton天賦系統,他把人的特質分成4種能量8個屬性,通常多數的工程師都是技師特質的。我測出來是商人,對於服務他人是擅長且喜歡的。另外一個是Gallup 優勢,大家有興趣可以試試看。
也是因為自己知道對於服務他人很擅長,所以我在團隊除了寫Code之外,也會詢問其他同事有沒有需要協助的(e.g. 訂便當、活動是否有漏誰)等,還有喜歡分享學習的東西。
後來思考了一下,對於整個團隊來說,無形當中幫大家節省了一些時間,讓同事可以有更多時間寫Code。
<小經驗的累積,後續會有更大的收穫>
也因為有這些經驗,進到Viewsonic幾個月後,新任的福委會主委直接找我當福委會總幹事,因此每個月多了一些額外補貼,也因為發揮服務的特質,增加了更多影響力,也因此有機會跟公司更高層構通,一起決議公司活動相關項目。會有這個機會也是因為之前經營LangIsland 辦活動的經驗,從小小的30人場地,到擔任總幹事去找600多人的場地,這些都是過去小經驗的累積,很多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用到了。
<最重要的是影響力>
其實你會發現,有滿多主管以前或許是工程師,但後來基本上都不太寫程式了,主要原因是叫下面的人寫就好了,只要有辦法完成專案,達成公司目標,讓整個團隊能夠順暢運行即可。不過這部分我還滿佩服我現在的主管的,即使當主管還有持續在寫程式,溝通上面也知道開發的痛點,畢竟曾經走過。
換個角度來說,我只要想盡辦法把專案完成就好,某種程度上不一定要自己寫。意思是,如果我們有辦法在團隊提供其他價值,當遇到某些很難解的問題時,有人願意協助我們,幫忙解決,以團隊的角度來說還是可以正常運行,甚至可以運行得更快。
像現在很多AC學生會詢問,覺得寫完課程作業後,回來就忘記了,我常常會說,語法那些往後會慢慢熟悉,重要的是邏輯跟精髓,邏輯想清楚,請ChatGPT完成,某種程度上就可以在工作中生存了。
目前公司團隊的主管常常會說影響力非常重要,每次1 on 1 在review時都會詢問『團隊同事中你最感謝的人是誰?』基本上就知道大家的影響力了。
最後還滿感謝我的同事們,大家都有各自擅長的部分,在大家身上學到非常多,而且是非常互助的夢幻團隊!
<總結>
找工作其實就是一種緣份,找到完全符合需求的並不容易,也很花時間。也常常『因為誤會而結合,因了解而分開。』不過每段工作的旅程一定都會有不同的體會與學習。找到自我的優勢,多多分享,並且發揮影響力,即使短期內不一定會馬上有收穫,但都是種下未來成長的種子。
另外工商一下,之後兩週都有免費講座活動,分別是
1. ▶ 3/21(四) 20:00職業藍圖轉換從0到1成為軟體工程師 (LangIsland Workshop [全英文])
2. ▶ 3/28(四) 20:00 全英面試技巧&薪資談判分享 (報名連結)[中文]
這場有邀請到Technical Recruiter 朋友Vivinee一起來分享求職相關技巧
歡迎大家一同來參加!
四、連結分享
1. LangIsland: 進階英文口說交流平台
LangIsland 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langisland.club/
LangIsland 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angisland.club
2. 講座報名
- 3/21(四) 20:00 職業藍圖轉換從0到1成為軟體工程師 (LangIsland Workshop [全英文])
- 3/28(四) 20:00 全英面試技巧&薪資談判分享 [中文]
3. 我的Linked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