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本科轉職前端心路歷程(5年回顧)-[中集]: 從懷疑人生、裁員到更明確方向
接續上集,繼續分享我前端的工作歷程,至今待過的4間公司,其中3間都是外商,除了分享工作經驗之外,對外商有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一探究竟。
I. 上集:轉職動機與學習歷程
II. 中集:從懷疑人生、裁員到更明確方向
III. 下集:找到自我價值及優勢
當時前一份寫Python全端工作離職的我,還有些陰影,甚至自我懷疑,但覺得竟然洗頭洗到一半了,一定要想辦法洗完,至少找到一份可以待一年以上的工作,於是跟多數人一樣,海投履歷,有面試就去,有考試就去考,有作業就去寫,Give it a try,免費提升自己的機會,何樂而不為呢?
當時其實沒有過很久,大約一個月的時間,就有兩份offer了,一是寫python 全端區塊鏈相關的新創,另一份是雄獅寫React前端,後來因為前一份工作的陰影,讓我對於架構及團隊不完整的工作卻步,後來就選擇雄獅,那時很感謝朋友Jane的推薦,也有一些資策會的朋友在裡面。
一、 第一份前端工作-雄獅旅遊
先前剛進來雄獅做前端(2018/12),會給3份作業(jQuery + 2份React作業),要在一個月內完成。當時對於我還沒,很難想像的是,我當初連api 是什麼,完完全全不知道,更別說要怎麼串api了。當時雄獅是寫React 框架,我也是一張白紙,先前頂多寫過Vue,ES6語法也很不熟。但還是硬著頭皮要寫出來,才能通過試用期。中間的過程非常煎熬,覺得半年前學的python相關知識好像都用不到了,切版也非常不熟悉,整個是打掉重練的感覺。
中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那時候冬天,重感冒,但剛進公司其實不太敢請假,怕會印象不好,因此還是硬著頭皮騎著車從遙遠的西邊(三重)騎到內湖。回想當時,真的是閉上眼睛就可以馬上睡著的狀態。
很感謝同事分享了許多經驗,後來也順利通過試用期的作業。
當初天真的以為通過試用期後,之後適應了環境就可以海闊天空了,其實這些都只是開始而已。當時我被分配到雄獅欣傳媒底下,跟一位前輩一起共事,也是當初幫我review作業的同事,很不巧的,過了一個多月他離職了,因此整個Team只剩下我,要扛起底下準備要上線的專案,那時的我也只會一點皮毛而已。後來來了3位工程師,加入到我們Team,其中一位是資深的FM,還有另外兩位本科系畢業生,其中一位還是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。
他們加入之後,專案速度變得飛快,也讓我覺得有他們我之後有靠山的感覺。但也因此,我陷入了另一個痛苦的深淵。
<開始懷疑人生>
當時大概到職一年,那時候因為組織調整,大主管管轄範圍變廣了,於是把欣傳媒後端Team也吃了下來,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開始寫後端,甚至碰一些DevOps相關的東西,也因此變成前後端一條龍的狀況。一開始覺得也太棒了,前後端都寫,還能學Go和部署DevOps管機器,一定能學到很多。
然而,隨著專案的推進,我開始跟不上團隊的進度,大家在討論串金流、加密、雜湊等,還有Golang的語言特性,這我完全無法參與,每次開會都在鴨子聽雷。交辦的任務都搞不清楚需求跟如何實行,問了很多次,連我自己都煩躁了起來。那時的我,也在信心最低谷的時候,也開始思考工程師這條路是否真正適合我?
<開始尋找其他出路>
當時剛好有個朋友考上台電,每天聽他的分享,覺得公務員好像真的滿不錯的,下班就真的下班了,有自己的時間。反觀我目前下班後還需要繼續學習,甚至是解bug,領的錢也差不多,與其那麼累,不如去考個公務員,下班後還能做自己的事情,也不用一直去學新東西,當時我一想到我4.50歲還要持續寫Code,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? (好像不是,所以我就開始去看要考什麼公職)
當時我跟那位台電朋友借了書,並且把線上的文章都爬了一遍,也開始找補習班。我找了『國際經濟商務人員』、『台電』,感覺這兩個是比較適合我去考的,除了自己是經濟系畢業之外,還有英文優勢可以利用,覺得拼個一年可能有機會當上公務員,一勞永逸,也找了以前大學時的助教,在當經建行政。
<冥冥之中早有註定?!>
各種評估,最後決定先專心準備台電考試,也去試聽了一些公職補習班,最後決定要報名。講到這邊,你可能會想說,如果已經決定考公務員了,那怎麼還有現在的我在跟你分享?!當時,我已經約好要到北車那邊的補習班簽約繳費開始上課時,我發現函授的老師跟我想的老師完完全全不一樣,當時業務跟我說,我想要的老師是要現場才有,函授是其他老師。當時我已經把錢領好了,但就因為這個小問題,我覺得我要再想想,於是就沒簽約(業務OS: OMG我的業績飛了),也因為這樣,我回去沈澱了幾個星期,同時看了很多線上文章,還有找有經驗的前輩聊聊,因此沒有再一次踏上reset職涯這條路。
其實過程中很感謝前輩們給我的建議,他們都覺得我短短半年的時間就能夠轉職成功,而且能夠周圍有經驗的人在同一個團隊,程度不會差,只是目前遇到瓶頸而已。換個角度想,人家念四年本科系的書,甚至有些有念研究所,你想要6個月就打贏人家,似乎有點牽強。因此,真的不必跟周圍的人比較,只要確保自己有在持續進步就行了。
<莫忘初衷,重新思考到底在意什麼?>
經過上述的過程,我靜下心來問自己幾個問題。
1. 我目前卡住的點是什麼?
沒信心!因為跟不上團隊,覺得自己像拖油瓶,寫出來的程式很多bug,因此開始懷疑人生,覺得自己可能不適合寫程式。
2. 我當初想轉行的初衷是什麼? 這件事情是我想做的嗎?
覺得寫程式做出東西會很有成就感,且能夠持續提升與學習。且當時下定決心,學了程式一定要把英文平台(LangIsland)做出來。在不考慮時間、壓力的狀況下,寫程式開發產品其實非常有成就感。
3. 有什麼是我可以補救或重新開始的嗎?
把自己歸零,重新學習,即使加班或是多花一些時間,就盡全力把他完成。在給自己重新開始的機會!
<教學相長-開始籌備教育訓練>
後來有個機會,主管說要做前端教育訓練,成為全雄獅資訊中最顯眼的一個部門(大前端時代的來臨),並且開放給公司所有有興趣的人來參與。主管找我去規劃所有的場地、流程還有找講者等,覺得我在這部分可以好好發揮。要請別人分享前,自己要先分享,於是我挑了React + Typescript(Lion教育訓練回顧),也在這過程當中重新找到寫程式的樂趣,並且對於初學者而言,覺得自己能把對方教會是一件很棒的事情。也從那次開始,對於教育相關很有熱情(這也是我為何後來加入Alphacamp當助教的原因)。也從那次,我逐漸走出對自己寫程式沒自信的陰霾。
說時遲,那時快,幾個月後,2020疫情就來了,旅遊業重挫,一開始公司還在硬撐,希望透過不同的BU來填補原本的空缺,記得那時候還找人到公司樓上的開心農場一起種菜XD,去找非常有經濟價值的芝麻葉來種,供應樓下Gonna餐廳(雄獅旗下的一間地中海型餐廳)。
<大裁員的開始>
那時,旅遊業真的撐不下去了,於是開始大裁員,原本大前端Team有30幾位,裁了10幾位。分兩波裁員,第一波是在8月初。那天是2020/8/07星期五,下午約莫快要4點,忽然某些同事Coding到一半。電話響了(您好!這裡是雄獅資訊,請你到3樓的XX會議室),一進去看到你的主管跟人資都在裡面。(因為疫情公司持續虧損,開始裁員,這些是您的資遣費及非自願性離職證明,看有沒有什麼問題?沒有問題就簽字,等等去跑離職程序),那時很多人還不曉得發生什麼事情,只有看到有些同事在哭,有些同事趴在桌上,沒有辦法面對。
當時的工作氣氛降到了冰點,接下來的幾天人心惶惶,籠罩著一股強烈低氣壓。那時我心想,都還沒有機會跟同事道別,竟然就這樣Say Goodbye了。
說時遲,那時快,本以為這樣就結束了,隔了幾天,忽然我的組長私下打給我,他說上週的裁員之後,接下來還會有一波,而因為主管的角度是不能跟我提前透露的,但以朋友的角度還是要跟我說,我在第二波的名單裡面。我聽到後,反應跟同事是一模一樣的!體會到那種“被否定的感覺,真的很不是滋味”,即便是大環境因素所導致,但被開除的感覺就如同被拋棄,無論是什麼原因,也會開始思考是否自己哪裡做不好。
很感恩的是,我是超前部署,其他同事都是當下被通知,但我提前了好幾天。在要被開除的前幾天,大主管也請我跟我的組長一起吃個飯,感謝我對教育訓練的幫忙,還有說明目前大環境真的不好,並給我一些職涯方向。同時也很感謝大主管當初在我什麼都還不會時給我一個機會,開啟我的前端轉職人生。
綜觀第一份前端工作,碰到的技術領域最廣,除了前端之外,還有DevOps, 網頁設定等, Linux相關的技能,NextJS, 些許的golang。更重要的是Coding之外的軟實力,需要與許多同事溝通,舉辦教育訓練等。雖然做的事情雜,但卻累積未來在其他公司發揮的能量。
休息了一個多月,主要在嘗試寫LangIsland 1.0 版本,用Php Laravel MVC架構建置,買了書跟看Youtube, Udemy來實作。當時想說無聊開一下履歷,也不一定要那麼那麼早開始上工,就當練習。
沒想到一打開,面試邀請如雪片般飛來,那時候剛好是疫情中段,科技業起飛的那段時間,每個公司都在找人。巴不得你趕快來工作的狀況。後來面了一些公司,其中也有在進行中或是有拿到的offer, 其中有趨勢、美樂家、KKTix, Witron 等,後來因為已經決定去美樂家,因此有些進行到一半的面試就沒再繼續了。
二、 美商亞洲美樂家
當初會選擇美樂家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非常Work life Balance。我可以準時下班,用業餘時間把LangIsland平台弄出來。
另外,人資的各種說服,讓我覺得要來試試看(雖然現在回想起來好像是當初HR要達成KPI的各種話術XD),因為英文要能夠流利溝通的工程師相對比較少。
記得當時第二關是跟美國的技術主管還有CMS部門主管,兩個都是美國人,但我在聊的過程中,發現非常舒服。記得那年是2020中秋節,當天早上與美國面試,我哥剛好在旁邊偷聽到我講英文,也覺得我的英文實力已經跟以前非常不一樣了。(真的是認真參加LangIsland的原因,真心不騙!)。
再加上當初的人資各種說服,讓我選了美樂家,覺得也沒有待過外商公司,或許是一個機會。
在美樂家主要是做電商相關,系統相對起來比較舊,是基於.net 來開發的,前端主要用AngularJS + jQuery,碰到的東西主要以直銷promotion及更換banner、刻UI等,新的系統是用VueJS 開發,因此碰到了許多框架。
當時進到美樂家,第一次有那種被團隊捧在手心上的感覺,一開始在分配工作時,主管還問說:『這樣的工作量會太多嗎?太多的話要講喔。』我忽然覺得有種尊榮感。也體會到原來外商的work life balance是這樣。
另外,我們Team(Global Digital Marketing)比較特別,是被美國直接管轄的,因此裡面的配備都是最高級的。當時配的是HP 4K螢幕2個,一個windows 桌機 + MacBook Pro 頂規(當時是10W塊一台),頓時覺得外商也太有錢了。
令我印象深刻的是,每年除了勞基法之外,還有額外10天企業假,聽說之前有同事都請一個月出國玩。此外,英文的溝通環境也讓我在團隊中得心應手,無論跟美國那邊彈需求或是其他國家的辦公室協作,都會用到大量的英文。一個需求,有可能是台灣這邊FE+韓國的BK一起協作。也體會到跨國溝通能力非常重要!身邊的同事也有滿多海歸,或是前幾大志願畢業的,那時我覺得即使我學歷沒有像這些同事那麼好,但能夠跟這些同事一起工作,我也一定也有特殊的一部分。
稍微可惜的是,因為疫情的關係,沒有機會到美國總部交流,之前的前端都去玩過一輪了。這也讓我對於『有機會』出國交流這件事情抱持著聽聽就好的認知。
後來,一年多左右的時間,我算是完成階段性任務了,技術也碰得夠廣了,決定專注在React 開發,後來拿到約莫5–6 offers(其中比較有聽過的公司是91APP、彩晶、其他台灣上市櫃公司等),後來覺得技術發展性及外文考量,選了澳洲商智邏輯科技(Zerologix)。
三、智邏輯科技Zerologix
在Zerologix 算是學到跟軟體開發和跨國溝通最多的工作,Zerologix產品是CFD價差合約,其中的Domain Knowledge 也是相對複雜的,也是我看到QA人數遠多於Dev的一間公司。
除了寫React 之外,讓我學到比較多的是擔任Scrum Master,並作為與澳洲溝通的橋樑。多數人對於Scrum Master 都會避之唯恐不及,因為除了自己份的事情要開發之外,也需要有很多行政的事情要做,像是寫Sprint Report,掌握專案進度等。某種程度上,分到了一些PM的工作。也在每次團隊溝通時的和諧扮演了重要角色。也因此讓我在主持會議中變得更得心應手。
<需求永遠都在改變>
在Zerologix中,有個部分是令人比較頭痛的是需求不斷改變,導致產品一直在重工,對於老闆而言,看到的結果就是東西沒做出來,所以對我們團隊的評價不是很好。PM切分Story的方式比較沒有以Dev的角度去拆分,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在Team Build還有台灣澳洲互相溝通等。
也因為這樣,團隊也因此變得比較亂,台灣、澳洲雙邊主管的意見分歧,讓我體會到跨國溝通真的很重要,不單純只是工作上的交流,有些時候要花時間與同事有些連結,才能讓Teammate間彼此更有歸屬感,並且繼續往下走。
<體驗到許多不同的風景>
在Zerologix有滿多聚餐及Party,還有公司內部組樂團等,公司裡面有吉他,無聊就可以去刷一下。公司空間有300多坪,當時進去大概才30幾人,後來擴編到60幾人,空間非常大,也很有新創的感覺。
<曾經的NBA隊員也轉行>
當時組織變動,在2022年的年底,一位打過NBA夏季聯賽後來轉行來寫Code的CTO Steve來帶我們,在CTO來之前,我們就已經在LinkedIn還有維基百科找到。
為了是要在2年內納斯達克上市。來台灣時,他與每一位工程師1對1聊天,他說不要看現在我找每個人一對一聊很慢,但這是最快的。一個團隊要往前衝,也要了解每個人往前的動機與目標,如果公司跟團隊夥伴的目標是一致的,那一定可以衝很快。
後續也聊了許多每個人都會好奇的點,例如去打NBA那後來轉行的動機是什麼,然後後續陸續進入微軟、雅馬遜、Google等公司,成為管理層等問題,真的耐人尋味。
<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>
說時遲,那時快,約莫快要過年時,因為公司的組織重整,因此台灣的主管就因此畢業了。短短時間來幾個月的CTO也因為某些因素畢業了。後來時間點來到4月,記得那時候放完清明連假,3月團隊剛把新版的系統發布上線後,原本想說撐過前期的修復BUG期間就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。沒想到公司也默默開始重整團隊了。
那天是2023/4/12星期三,下午四點多,正準備要去打羽球的我,忽然我被找進小房間。我進到辦公室發現人資在裡面。『心想,完蛋了!這不太對勁。』就在我坐下椅子之後,我看到我的公司所有權限都被鎖住,Teams、 Email 等。
一坐下來,當時的主管說:『公司有些組織重整,我們目前只要留更Senior的人,因此Jinwei你就做當今天,文件簽了,東西收一收。』當時也沒想太多就直接簽了,在一旁的HR跟我說:『Jinwei,要記住,絕對不是因為你不好,而是組織重整,如果後續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,都歡迎回來。』
當天我並不孤單,還有一位同Team的後端成員也被通知一起畢業。HR看著我收東西,並且送我到樓下,也是在Zerologix的最後一程。當天下雨天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,我東西好多。(這告訴我們平常不要放太多東西在公司,不然東西會收很久QQ)
PS: 小後記,後來到了9月,公司有最新的組織重整,來了另一波畢業潮,本來只是我跟2.3個前同事約聚餐,當天忽然都變成大家的畢業典禮了!
<重新沈澱、再出發>
前三份前端工作,歷經了2次裁員,疫情、科技業,也從中體會到有工作可以持續做就真的要很感恩。也在4月多被裁員的低潮中,有了更多跟自己相處還有跟家人相處的時間。值得慶幸的是,我在團隊中的相處還算融洽,很多同事都來關心,我也私下詢問HR看有沒有踩到什麼雷,HR說完全沒有。
結論就是時機問題,再持續努力。也有很多同事現在還沒畢業的説當初為何不是他被砍,目前的環境已經沒有像以前那麼融洽了。當然我能思考的是要怎樣再更突破,至少成為團隊中更有價值的人。
雖然被裁員多少的心情起伏還是會有,但那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了,我能做的就是繼續向前,也在那段期間開始做其他以前沒有時間做的事情。我某種層面上反而覺得多虧有這次經驗,才能讓我進到目前的公司。
經歷了這三份工作,我已經更明確後續找工作的方向了。像是要找什麼類型的,還有要怎麼談工作內容。
下一集將分享後續進到目前公司後的體會,還有我對外商的看法及裏面實際的工作環境。
四、連結分享
1. Alpha Camp 教程: https://tw.alphacamp.co/
2. LangIsland: 進階英文口說交流平台 (未來會開發中初階,火速開發中!)
LangIsland IG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langisland.club/
LangIsland 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angisland.club